• 每年夏天,篮球鞋都会成为整个球鞋圈内的主角之一。球星的中国行、大大小小的国际赛事,再加上已有产品的升级与新品的推出,都让每个没有NBA比赛的夏天无比充实。各个品牌也在这个间歇期开始发力,为了下赛季的开始做着全方位的准备。现在,人们总是会不断强调运动与各行各业的结合,篮球则无疑是当中的先行者,Air Jordan系列的存在,早早就为篮球鞋穿上了潮流的外套。一双篮球的性能自然是人们关注的核心,而什么样的鞋款才是一件成功的篮球产品呢?检验其成色的标准又应该是怎么样的呢?不妨听听编辑部的大家怎么说吧!
• 有一件事很奇怪,篮球鞋的受众群体对于全新的产品总是会下意识的在第一时间产生拒绝感。但是他们又偏偏是最希望球鞋科技升级的一群人,就在这样的矛盾下,全新鞋款的诞生往往都会包含非议。而Nike Hyperdunk 2012便是最好的例子,它的外露式动态飞线,Lunar中底的耐用性,都让很多人在初见它的时候会有着些许怀疑——它真的能适应人们实战的需求吗?毫无疑问的是,时至今日再次提及这双革新之作,我们留下的印象只剩下其出色的脚感、跨时代的外观设计,以及那张由勒布朗·詹姆斯出镜的海报。Nike拿出自己的头牌来推广团队鞋,可见其对于该鞋款的重视之高。
8年过去了, Hyperdunk 2012也依旧是我最喜欢的实战鞋款之一,它的推出与我打球最频繁的时段是完全吻合的。因此,在我眼中它就是Hyperdunk的最好代表。至于Nike+,对当时的我而言,这样的设计是很前卫的,但芯片版的高昂售价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体验的。这也是那个时期Nike的缩影,品牌在力求改变,对于它给予后续鞋款的影响我不予置评,但可以确认的一点是,它的出现也正代表着Nike篮球的一次大革新,这就是一双真正出色的篮球作品。
• 爱屋及乌,也许是很多人与篮球鞋缔下缘分的开端,而我自然也不例外。2006年,应该是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第一次见到了这双Converse Wade 1.0 Playoff。或许在这之前,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但在那一年与达拉斯人的「搏杀」中,全世界的球迷都记住了这名「闪电侠」。而他脚下的那双黑白相间的球鞋,也被烙印在了我的心中。也许Converse不会再将这双「鲨鱼腮」带回市面,它的中底科技在那个年代也只能用中规中矩来形容。但是如果它有机会被复刻,我一定会将其收入囊中。足够的辨识度以及其蕴藏的满满回忆,则是我眼中一双出色的篮球产品应具备的素质。穿着篮球鞋就应该打球这样的思维惯式,早已被打破。我们总有一天会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不再会踏上球场,而一双经典的鞋款所能唤起的回忆则会永远被珍藏。
• 我曾无数次在文章中表达过自己对于Soldier系列的喜爱,而在我三年的大学篮球时光里,Soldier 9是我绝对的第一选择。理由很简单。它兼顾了我对脚感与耐用性的需求。相信很多学生党和我一样,最关注的球鞋特质就是耐磨性,只要它够耐穿,就是一双好鞋。用现在人来评价球鞋的核心指标来审视它,显然它不会是合格的一方(鞋底可以对折),但是一双实战利器的这一点是绝对不容否认的。由于每个人的脚型差异,当队友在推荐闪击、音速的时候,过宽的前掌并不能满足我的需求。就价格来看,那时500-600元上下的Soldier 9的性价比,也不输那些300元左右的爆款球鞋。每人愿意在球鞋上投入的金额是不同的,但我始终坚信一点,鞋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
曾经一周五练到现在的一周难有一练,时间的推移也让我对优秀球鞋的认知发生了变化。我开始更加看重科技的搭配以及新科技的登场,就如Shady所说那般,不过我对于新科技是处于一个乐于尝试的状态。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当季球鞋 ,而adidas于去年年末推出的N3XT L3V3L则正中了我的红心。创意与突破,才是我现在界定优秀篮球作品的标准。
• 这里我就不得不提到Nike Adapt BB,从实战的角度来看,它应用的中底科技并不亮眼,而作为一双篮球产品而言,它绝对是金字塔尖上的一员。它说起到的里程碑式的意义,让人很难不把目光聚焦在它的身上,话题度,便是它的最大卖点。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球鞋,已经开始做着「破圈」的尝试。Don C操刀的Nike KD 12,刚刚发售的海绵宝宝系列,这都是品牌为了将自己的球鞋卖给更多消费者所做的尝试,而这样的尝试才是现在的正受宠的篮球鞋最该做的事情。能否吸引更多人关注自己的产品,是现在篮球鞋亟待考量的方向,Adapt BB用科技赚足了眼球,而下一个成功的产品又会用怎样的方式来示人呢?
• 以上就是编辑部的大家对于一双出色篮球鞋的看法?你又是如何去衡量这件事情的呢?在评论区聊聊看自己的想法吧!_